English

还大海蔚蓝

——关于减少近海渔业污染的话题
2000-07-3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

来自农业部的消息说,近一段时期以来,沿海相继发生重大渔业污染事故,严重损害渔业资源。众所周知,渔业水域是渔民赖以生存的“土地”。水域污染直接损害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,破坏渔业生产,危及渔业可持续发展。随着环境质量逐年恶化,近海污染不断扩大,赤潮灾害频繁,大量生物濒临灭绝。

你听见海在哭泣吗

我国近岸海域中的有害有毒物质,绝大部分来自陆地。每年从工厂和沿海城市直接排入海水,或是经江河排入海的污水达100亿吨,其中含有害有毒物质146万吨,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。全长仅35.5公里的辽宁葫芦岛市五里河,是一条径流量不足2000万立方米的季节河,每年要接纳沿河企业排放的2300万—3000万立方米污水。锦州湾是五里河的入海点,曾是对虾、毛蚶、经济鱼类产卵的重要场所,如今不但7000多亩滩涂成了荒滩,而且近7平方公里海域成为生物禁区。

近年来,我国海上泄油事故平均每年发生5000起。今年2月3日,四川江海集装箱轮船公司一艘货船在旅顺蛇岛海域搁浅,货船油舱泄漏,近百吨柴油和机油流入海中,形成4公里的油污带,蛇岛及周边的礁石大面积粘油。

由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大量排海,海水营养化程度明显加重,导致赤潮发生频率、规模和危害大增。今年7月12日,根据卫星云图分析,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渤海辽东湾鲅鱼圈以西海域发现赤潮,赤潮面积约350平方公里。

海洋专家就此发出警告,目前已经进入赤潮高发期,防治工作十分严峻。为降低近海海水富营养化程度,减少赤潮发生机率,沿海各省市政府和海洋管理部门、涉海各部门和行业要重视加强海洋保护工作,严格控制排污入海量。

海洋环境恶化的直接受害者是海洋生物。无序的围垦、填海、筑坝行为以及掠夺式的捕捞,使海洋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,传统的产卵场、育幼场功能逐步萎缩和消失,一些珍贵鱼种绝迹。目前,渤海的辽东湾渔场基本报废,莱州湾河口地区原盛产的银鱼和河蟹已基本消失,歧口附近潮下带的毛蚶已不见踪影。

由于海洋重金属污染较重,通过食物链,这些重金属元素被逐级沉淀,最终通过鱼类转移到人体,对摄入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。一些地区渔民头发中含汞、铅、砷量普遍超出正常范围,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。

污染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

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9年公共环境意识调查,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环保知识水平都偏低,特别是海洋环境保护方面。

许多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,根本就无视海洋环保法,肆意生产、排放有毒有害污水,且屡禁不止。许多企业虽知道危害性,但由于治污设备投资巨大、治污工程运转耗资不菲,一旦这样做了,产品成本将远远超出同类产品的价格,失去市场竞争力。这也是有些企业虽投巨资安装了治污设备却开开停停,和环保监督部门打“游击战”的原因。

同样由于经济原因,许多船主根本不顾船只的状态,一味运输赚钱。目前,海运货船中有近半船只运载的是危险性货物,如油料、化学物品以及废料等。仅深圳海域每年运送危险品的船舶就近5000艘次,危险品达800万吨以上,油品300万吨以上,任何一艘船发生意外,都会对海洋造成重大环境损害。

增强海上执法力度

专家认为,一个遭到严重破坏、呈退化状态的生态系统,即使不再污染,没有30到50年的时间也是恢复不过来的。从现在开始,加强海洋环境保护,虽不能说是未雨绸缪,也称得上是“亡羊补牢,为时未晚”。

首先,要加强修订后的海洋环保法的宣传,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,推动海洋环境保护上档升级。

其次,大力发展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科技。建立健全以科技为先导,以高新技术为起点,以实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海洋科技支撑体系,走科技兴海的路子,努力使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相统一。要提高化工产品以及处理污水措施中的科技含量,推广新型治污科技,提高治污效率,降低治污成本。

第三,密切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,加大海洋环境监察执法力度。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要密切合作,环保、海洋、水利、渔业等部门共同把好污染的入海关,规范海域内各项海洋产业活动。切实加强对船舶倾倒废弃物的管理,对违反规定排污的进行严厉处罚。要加大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环保问题的比例。

第四,加大海洋环境费用的投入。应坚持“谁投入、谁开发、谁经营、谁受益”的原则,在基本建设、技术改造、综合利用、财政税收、金融信贷等方面制定有利于改善海洋环境的相应政策和措施。进一步完善有关海监、渔政执法部门的装备,以增加海上执法的锋刃和力度,还大海原有的蔚蓝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